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強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設,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工作機制”。
吉林省人大常委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人大工作會議部署,不斷加強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設,以代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平臺載體陣地標準化建設、常態(tài)化運行、規(guī)范化管理為抓手,推動形成代表履職有規(guī)范、聯系群眾有平臺、作用發(fā)揮有成效、人大工作有作為的良好工作格局,開創(chuàng)了代表工作和代表家站建設新局面。
多維度發(fā)力
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職
人大代表是各級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是人大工作的主體。人大工作的開展靠代表、水平看代表、潛力在代表。
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代表工作計劃,堅持在聯系、組織、創(chuàng)新、服務等方面持續(xù)發(fā)力,以更加務實的舉措切實尊重和保障代表主體地位、發(fā)揮代表主體作用,為不斷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夯實人大工作群眾基礎貢獻力量。
完善落實“雙聯系”制度。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吉林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聯系人大代表的意見》《吉林省人大常委會關于完善各級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群眾制度的意見》,加強常委會組成人員同代表、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完善代表列席人大常委會會議、專門委員會和工作委員會對口聯系代表等工作機制,深化代表對人大立法、監(jiān)督等工作的參與,組織引導代表認真聽取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完善人大民主民意表達平臺載體。認真落實《關于加強人大代表之家建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建好用好代表之家和代表聯絡站,組織開展人大代表進家入站活動,充分發(fā)揮聯系和服務人民群眾的“連心橋”“民意窗”作用。辦好《代表之聲》、省人大網站和公眾號、《吉林人大》月刊等平臺載體,暢通代表反映問題、提出建議的渠道。
開展人大代表履職培訓。準確把握人大代表的職責定位、履職要求,堅持落實中央要求與吉林實際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豐富培訓內容,拓展培訓形式,增強培訓實效,通過五期培訓,年底前實現省十四屆人大代表履職培訓全覆蓋。
認真辦理代表議案建議。完善代表提出議案建議前的溝通協調機制,跟進代表議案建議的辦理落實,做好服務保障工作,保障代表議案建議“內容高質量、辦理高質量”。
打造“家站點”
延伸人大“觸角”到最基層
9月1日,“代表進家站、履職為人民”主題活動在全省同步啟動。這是省人大常委會加強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設,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以實際行動踐行為民服務初心的又一次創(chuàng)新性實踐探索。
“代表進家站、履職為人民”主題活動啟動后,全省四級人大上下聯動,組織五級人大代表就地就便編組進家入站,與群眾面對面拉家常、話民生,傾聽和收集群眾訴求,積極推動解決群眾最關心的突出問題,真正將代表家站建成“代表常在、群眾常來、實事常辦”的重要履職陣地。
“主題活動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察民情、聚民智、解民憂、惠民生,使發(fā)揮各級人大代表作用成為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體現。”省人大人事代表選舉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大成表示。
省人大代表王啟民也深有感觸地說:“通過深入社區(qū),走進群眾,我們不僅能夠征集到群眾的意見建議,還能詳細了解他們的需求,使履職更加精準,代表作用得到更好發(fā)揮。”
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是人大代表在人代會閉會期間開展活動的重要陣地,也是讓全過程人民民主“觸角”延伸到基層的“神經末梢”。省人大常委會突出規(guī)劃引領,強化統(tǒng)籌推進,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將搭建代表履職平臺作為加強代表工作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扎實推進代表家站建設。截至目前,全省代表之家和代表聯絡站已由去年的3520個增加到5151個。
在省人大常委會的指導下,全省各級人大也紛紛行動,全面加強平臺建設,不斷提高代表家站規(guī)范化制度化建設水平,為代表依法履職搭建載體,讓代表履職有“舞臺”。
長春市人大明確代表家站建設的標準、要求、內容和方式方法,實施人民民主基層單元家站建設“12345”推進計劃,目前已建成人大代表之家197個、人大代表聯絡站2638個。
吉林市打造市縣鄉(xiāng)三級聯絡站格局,保障所有代表就近就便開展履職活動,并將家站建設向下延伸,在282個村和社區(qū)建立了代表聯絡點;
遼源市依托全市所轄的30個鄉(xiāng)鎮(zhèn)和城區(qū)14個街道,設立44個人大代表聯絡站,建立了每2個月開展1次代表活動等制度;
通化市規(guī)范代表工作家站設置,統(tǒng)一在鄉(xiāng)鎮(zhèn)(街道)設代表工作站、在村(社區(qū))設代表之家,實現了代表工作站、代表之家全覆蓋,同時搭建線上平臺,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工作,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網絡體系……
服務“零距離”
打通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
長春市南關區(qū)幸福鄉(xiāng)人大代表之家,一塊人大代表“亮身份”的公示板格外引人注意。展板上,轄區(qū)內省市區(qū)鄉(xiāng)四級人大代表的姓名、職務、照片、聯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代表聯系選民制度、述職制度等各種制度也全部上墻展示。
“我們每月開展代表進家入站活動,并設立代表聯絡群眾臺賬,對聯絡情況進行登記、監(jiān)督、考核。”幸福鄉(xiāng)人大代表之家負責人陳世強說,目前,幸福鄉(xiāng)將省市區(qū)鄉(xiāng)72名代表分配到8個聯絡站,代表聯系社區(qū)(村)的覆蓋率達到100%。下轄村八一村和紅嘴子村整體拆遷后,安置房建設曾遇到問題,村民們將這一情況及時反映給人大代表,通過人大代表從中協調,最終兩村6300多戶村民順利搬進了新居。
“村里每個小隊的隊長都是鄉(xiāng)人大代表,有時閑嘮嗑就把問題反映了,非常方便。”八一村村民劉玉祥說。
如今,更多像幸福鄉(xiāng)代表之家這樣的“家站”小平臺正在成為密切聯系群眾、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層大舞臺。
“有居民‘毀綠種菜’,破壞小區(qū)環(huán)境”“電梯部件老化損壞,運行經常出現問題……”前幾天,一場“圓桌議事會”在長春市南關區(qū)鴻城街道東風社區(qū)代表聯絡站舉行,老百姓將生活中遇到的“急難愁盼”問題帶到“圓桌議事會”,與社區(qū)工作者、人大代表一起協商解決辦法。
南關區(qū)人大代表、東風社區(qū)黨委書記王敏介紹說:“一些社區(qū)層面解決不了的情況,我們就召集人大代表,通過‘圓桌議事會’進行協商議事。”
為進一步延伸家站“觸角”,鴻城街道還發(fā)揮網絡優(yōu)勢,開通“我有話對代表講”欄目,讓人大代表“總在線”、履職“不打烊”。
從線下“圓桌會”到線上“議事群”,從房前屋后的“身邊事”到公共服務的“大民生”,白山松水間,一個又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基層實踐成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注腳。
下一步,省人大常委會將堅持統(tǒng)籌協調、上下聯動,持續(xù)推進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建設,健全完善長效工作機制,發(fā)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夯實代表履職基礎,豐富代表履職內容,激勵代表擔當作為,為推動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匯聚智慧和力量。(文/ 姜新 李佳星)